《竹影》是现代艺术家、散文家丰子恺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全文叙事简洁明白,入情入理,同时成功地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方法,意境优美,十分富有情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竹影读后感700字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影读后感700字1
童年虽已远去,但在心头抹不去的是那儿时月下的斑斑竹影。
文章大部分实在叙事的,可在表面上看是在讲故事,然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一种更深的东西在若隐若现。
夜色愈浓、引发我们愈深的思考。只为好玩而兴致勃的描着竹影子,是除了孩子们其他人不会干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般的有趣。而因为父亲的发现,带来了不是批评却是思索。“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它引起的关于中国画的的独特魅力,使人深思。没错,不重于“像不像”,而重于是否表现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得神气。只要画出了它们,画得色彩便由清一色的墨色变得比任何色彩都鲜艳。
是否明早的竹影仍存?也许下雨了吧,但关于竹影的思考却将永远扎根在“我”渐渐成熟的心。
…… 此处隐藏1736字 ……
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竹影读后感700字5
竹影,一片翠竹的影子而已,本没什么稀奇,也少几分儒雅,但却是真实存在于天地之间,悠然摇曳于四季之中,无论心情是喜是忧,无论天气是好是坏,都会静静地守候在竹的身旁。
既是影,便介于有形无形之间,虚虚实实之中。就竹影而言,有了竹的主体,才有了影的依附,无竹便无影,有影必有竹,二者相互依存,彼此不离不弃。不管是一株、一簇,还是一片竹林、浩瀚竹海,只要有了竹的高大挺拔,蓊郁青翠,便有了一道风景,一片美丽,一份悠然。而那片竹影,也是生死相随,相伴左右,随着竹的涌动而摇摆起舞,在阳光下留下斑驳点点,在月光里洒满片片迷离。竹与影犹如主仆关系,又似亲密伙伴;影之于竹,是忠实,是坦诚,是执着,是信义,从不自我炫耀,也不擅越雷池。
古往今来,对于竹之坚韧,竹之高洁,竹之风骨,人们赞赏有加,不惜浓墨重彩,尽是溢美之词。其中又以清朝的郑燮(板桥)最喜之,既画竹亦写竹,且多传世之作。《竹石》堪称其代表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北宋大文豪苏轼亦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句,皆因竹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竹也因此升华到一个最优雅的品位,成了一种为人崇尚的精神。
而对于影子,人们关注较少,而且往往与花木建筑相系,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絮轻无影”;“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等,令人读后心旌摇动,浮想联翩。只有竹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五彩缤纷所动,不被光怪陆离所迷,始终信守在竹的左右。竹在高山,影随其后;竹立乱石,影亦相伴,不论富贵贫贱,一如既往,从无二心。
风疏竹影,四季轮回,无欲无妄,淡泊平生。不愿攀附权贵,不去追逐名利,只愿坦坦荡荡活得自在,开开心心活得明白,潇潇洒洒活的有境界,在茫茫人海里,花花世界中留下一片绿荫,一片清凉,一片清新,一片悠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