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礼仪常识的口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关于礼仪常识的口诀
1、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2、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3、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4、心情不好,再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补救不了皮肤。
5、睡眠不好,会使人说话语无伦次,反应迟钝,黑眼圈突出。
6、别人释放“有毒气体”的时候不能嫌恶地躲开或者拿手扇,装作若无其事。
7、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
8、女人一辈子不能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钱花。
9、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10、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11、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12、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13、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14、送人走要说:“慢走。”
15、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16、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7、不揭别人的短处。
18、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9、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20、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1、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 此处隐藏1274字 ……
假如发觉有人在注视你——特别是男士,要表现得从容镇静。若对方曾与你有过一面之缘,可以自然地打个招呼。若对方与你素未谋面,不必忸怩忐忑或怒视对方,可以巧妙地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礼与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并且持续发展的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中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为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心理、观念、伦理、习俗、信仰、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群体意识、风貌和特征。它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特征。
儒家所倡导的“礼”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礼”的宗旨或价值取向,孔子曰:“礼之以和为贵。”(《礼记·儒行》)而孔子的弟子有若亦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弟子用所谓的“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根本精神。“贵和”的价值取向就是崇尚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所以,“礼”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化解或缓解矛盾,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大家庭之中。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分裂,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隐性作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这种基调的形成,也正是“礼”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关系与思想意识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儒家所倡导的传统“礼”文化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也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损益”。但是,从总体上说,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是古代各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是历代所追求的理想制度模式。不唯如此,儒家礼乐文化的“贵和”价值取向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贵和”价值取向既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它历久弥新,在当今之世仍有着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贵和”的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而且对于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